今天!
金融市场传来三大重磅消息!
释放重要信号!
↓↓↓
1、央行第三次降准全面落地!释放长期资金约2000亿元。
2、与此同时,“降息”意外落空!央行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1000亿元,维持2.95%利率不变,今日不开展逆回购操作。
3、央行公布数据显示,10个月,M2狂增17万亿!
央行第三次降准全面落地!
5月15日,央行按惯例开展每月新作的中期借贷便利(MLF),本次1年期MLF新作规模1000亿元,维持2.95%利率不变,当天无逆回购操作。与此同时,今日又有2000亿元定向降准资金落地,实现流动性净投放3000亿元。
从2020年4月15日开始,人民银行对农村金融机构和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分两次实施到位,每次下调0.5个百分点。今日为实施该政策的第二次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由0.72%下调至0.35%,释放长期资金约2000亿元。
央行年内已实施过两次降准,其中,1月6日,央行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8000亿元;3月16日,央行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释放5500亿元长期资金。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降准具有“一箭三雕”的作用,首先,可以释放长期流动性;其次,可以降低银行负债成本;再次,可以向市场传递强烈的稳定预期信号。
"降息"意外落空!
就在昨天(5月14日),有2000亿元MLF到期,彼时央行并未续作。相较于到期规模,今日新作MLF规模缩量。
值得注意的是,14日是央行降息的重要观察时点。2000亿元MLF到期时点刚好在20日LPR报价之前,能够对随后的LPR报价起到引导作用。此前市场普遍预期央行会续做MLF,但央行选择“按兵不动”,这一出乎市场预料的举动被视为降息“泡汤”。
本月MLF利率保持不变,或主要有以下原因: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一方面,经过2月以来的持续降息、降准及大规模流动性注入之后,货币市场利率中枢显著下移,当前市场流动性已处于较高水平,央行也在近期连续暂停逆回购操作。这意味着监管层已认为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于合理充裕水平,短期内进一步引导资金利率下行的需求较低——MLF利率下调会直接带动货币市场利率下行。
另一方面,央行发布的一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显示,一季度贷款审批指数环比快速上升14.1个百分点至64.7%,已明显高于2009年二季度的上一个高点水平(57.2%),这意味着当前信贷环境已明显改善,但一季度贷款需求指数环比仅上升0.7个百分点至66.0%。这说明,经济的贷款需求并未随着信贷环境改善而同步上升。由此,当前宏观政策的侧重点或是通过强有力的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拉动消费和投资,带动企业贷款需求明显上升,从而充分发挥现有灵活货币政策在提振短期经济增长动能方面的潜力。当前货币政策边际宽松节奏会受到一定控制。否则,货币宽松没有实体经济资金需求配合,易于引发金融空转套利抬头,甚至房地产泡沫快速膨胀。
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表示,一般来说,MLF利率不会逐月连续下降,而是给予其一定的政策观察期,待政策效果充分传导后再进行下一次MLF降息。未来MLF利率仍有下降的空间,但降低的速度不宜过快。
业内:宽松基调并不改变
自4月底以来,货币政策进入静默期,鲜有宽松动作落地。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表示,看到经济缓慢恢复,货币政策也进入到观察期了。从央行的角度,一方面需要观察经济恢复的程度,另一方面也得关注过于宽松的资金面或资金面宽松预期是否会导致机构过快加杠杆。
不过,即便短期货币政策操作看起来较为平淡,但在实体经济恢复发展的目标下,宽松的货币政策方向并不会改变,后续降准降息依然有空间。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预计,货币政策方面,预计6月底之前还有一轮降息,逆回购、MLF、LPR,甚至存款基准利率都有望进一步下行;同时,六七月份有望还有一次降准。不过,此轮政策刺激的关键应在财政政策,因为财政政策受益范围更大,可以直接惠及中小微企业和家庭,针对性更强,货币政策更多起到补充、配合的作用。
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认为,对二季度而言,全球经济衰退是国内经济反弹的最大制约,虽然当前中国整体经济持续回暖,但二季度仍有可能无法完全恢复。迄今为止的政策支持力度较为温和,未来有望进一步加码。预计央行会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进一步降准(预计规模相当于全面降准50个基点)进一步增加流动性投放、维持市场利率保持在2%或以下的较低水平、进一步下调MLF利率10-20个基点,这也将引导LPR利率下行。更重要的是,随着银行贷款走强、企业和政府债券发行大幅上升、影子信贷限制小幅放松,我们预计今年整体信贷增速有望反弹至12.5%或以上。
据东北证券统计,5月份流动性缺口或超1万亿,从流动性缺口和特别国债发行情况来看,二季度还有降准机会,但由于特别国债发行时点不确定,因此5、6月份均有降准的可能性。
10个月,M2狂增17万亿,钱去哪儿了?
在目前货币政策宽松且后续降准降息依然有空间的预期下,有一组宏观数据值得我们关注——
央行公布数据显示,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09.35万亿元,同比增长11.1%。M2同比增速创2017年以来新高。
去年6月末,央行公布的广义货币(M2)余额为192万亿,同比增长为8.5%。换句话说,不仅在10个月时间内,M2就增加了17万亿;
而且,印钱的速度正在越来越快。
M2暴增,意味着社会上的钱越来越多。直白地说,就是相同的钱,购买力在下降,也就是贬值了。
历史上房价暴涨的时代,M2涨幅无一不超过10%。事实上,现在的价格并没怎么涨。具体到厦门——
世联地产的数据图显示,厦门2020年房价累计上涨1.9%,但这并不是普涨。新房方面,楼盘分化依然严重;二手房方面,部分热门学区房价量价齐升,如松柏片区,非学区房成交平平。
房价不涨,房产领域是无法消化多余M2的。更何况,除了厦门等少数城市,很多地方不涨反跌。
另外,来看看最能反映老百姓进入到楼市的资金规模的数据——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数据;
1月份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341亿元,短期贷款减少114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7491亿元;
2月份住户部门贷款增加2209亿元,短期贷款减少5653亿元,中长期贷款增7862亿元;
3月份住户部门贷款增加3550亿元,短期贷款增加9293亿元,中长期贷款减2743亿元;
4月份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669亿元,短期贷款增加228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389亿元。
中长期贷款主要就是房贷了,3月房贷反而减少,4月份M2增长非常快,但是中长期贷款依然比较低,说明水还没有流入房市。
中国两个资金最大蓄水池,除了楼市,就是股市。但从种种迹象而言,钱既没有大量进楼市,也没有进股市——
去年6月底,沪市股指为2978.88,现在还不到2900点。
那么,多印出来的货币,究竟去哪里了?
通过两组信息或许可以窥见一二——
根据央行数据,今年前4个月,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9.34万亿元,再考虑去年下半年的6个月,这个数字和17万亿差距最小。
很大的可能是,央行打开水龙头,企业也拿到了钱,但没有订单也不投资,所以都趴着账上。
个人贷款也很容易,但短时间内也没有好的去处。楼市、股市都还没有到出现巨大赚钱效应,而让场外资金大量进入的阶段。
自4月初央行宣布降准以来,多家大型银行和股份行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创下历史新低,1年期浮息存单利率甚至低至1.53%。
直白地说,就是当每家银行手里都有大把的钱时,谁还会去问同行借呢?
不难理解,印出来的钱,转了一圈,最后又回到了银行里。
按照以往规律,M2和房价的相关性非常大。历史经验看,若M2增速较快,则投资市场活跃。
总体而言,央行打开了水龙头,但在房住不炒的主基调下,zf严控钱流入楼市,形成目前资金空转的特殊局面。
但不管怎么样,越来越多的M2总归要有至少一个渠道去释放。那么,这一次会不会带来不一样的改变,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部分内容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券商中国、中新经纬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