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28日,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实践》杂志和长三角建筑学会联盟联合举办了《塑造可持续发展的韧性城市》高峰论坛。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朱剑豪表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首次提出要建设韧性城市——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未来的城市规划中越来越重视韧性城市的建设,韧性城市是城市受到冲击后快速恢复的表现,更是支撑组织和功能协调,适应不确定性的能力所在。
朱剑豪说,核心在于构建绿色生态的城市,关注自然要素和人为要素变化和城市的可塑性。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生态尊重自然,通过绿色生态理念,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建立韧性城市,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模式。
生态绿色理念这次冠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核心词,长三角一体化关键词:一个是一体化,一个是高品质。怎么样体现高品质?我们认为最核心的要素是生态绿色,实际上就是建设韧性的城市。
生态绿色理念是指通过科学统筹规划,低碳有序建设,创新精细管理等多种手段,打造空间布局合理,公共服务功能完善,生态环境品质提升,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区。
在规划层面上,上海2035总体规划对未来的城市形态进行了描述,规划中贯穿了生态绿色特征形态,充分反映了上海城市未来的韧性基因或者基础。
一是开放紧凑的视野空间格局。2035规划提出以生态基底为约束,以交通廊道为骨架,以城镇圈促进城乡统筹,以生态圈构建生活网络,优化城乡体系,培育多中心公共活动体系,形成网络化、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式的空间体系。
二是以水为脉,以绿为体的生态体系。规划对水体和绿植的生态本体进行了保护,并进一步扩大生态空间,绿化生态格局。到2035年力争碳排放降低35%,我们国家是2030年达峰,上海为自己定的目标是2035年以后要降低35%,森林覆盖率达到23%,人均共享绿地率达到13平方米,补水面积率不低于4.5%。
三是要建立安全、便捷、绿色、高效、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这也是城市规划当中跟韧性相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交通是直接支撑韧性城市高效运转的循环系统,为支撑和引导城镇体系的优化,并带动重要地区的集聚发展,完善以多模式轨道交通为主的公交优先策略,规划形成的一张网,多模式、广覆盖、高集约的市、区、县,3个10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到2035年,中心城区公交占比要占全出行方式的5%左右,绿色出行达到85%,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站点600米范围内的覆盖率要达到60%。
四是要对多元融合、环境宜人、宜居宜业的职住体系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引导就业岗位的均衡布局。主城区疏解非核心功能及相应的就业岗位,加强就业聚集度,打造职住平衡的产业社区,形成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配套功能完善,环境景观宜人的产业社区。职住平衡直接体现这个城市日常韧性的能力和水平。探索地铁上盖的开发资源,同步建设和完善居住用地周边的公共服务设施。这个地方先要有居,还要宜居,环境要宜人,有医疗、卫生、教育各方面的公共服务。这些服务设施和道路市政交通共同促进就业空间的发展,建立从一套房、一间房到一张床的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形成一种稳定、长期、时尚的生活方式。
朱剑豪表示,“十四五”上海城市的发展重点是聚焦中心辐射,两翼齐飞。中心辐射,就是要突出中央商务区的核心功能,在北外滩、黄浦江等地区积极推进城市更新,提升经济密度,强化核心功能。两翼齐飞,主要聚焦东端临港新片区,就是通常讲的南汇新城,张江科学城;西边的长三角示范区、虹桥商务区,推进更深层次的改革和更高水平的开放,大力建设国家战略承载区。上海确定以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5个新城”建设拓展新的城市发展空间。这5个新城是具有独立城市功能的新城,在“十四五”期间,要大力建设引领高品质生活的未来之城,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城。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刘千伟说,当今世界有超过55%的全球人口聚集在城市,人类已进入了城市发展的时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越来越集中,建筑密度也越来越大,政治、经济、环境领域的微小振荡,足以产生蝴蝶效应,对全球秩序产生深远的影响。
今年蔓延的新冠疫情使各个城市的应急管理能力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城市之间需要加强合作与协同,并提升自身防范的能力,需要在城市规划建设和应用、管理等各个领域充分考虑各类安全风险,采取趋利避害的有效性行动,以建设安全韧性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冲击。
近年来,上海通过落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推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城市体征检测系统,通过整合接入公共安全、绿色市容、应急等领域各家单位的专题应用场景,初步实现了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程。在今年的疫情防控工作当中,这套系统为应急状态下的流行性病学调查,病情检测联防联控、资源调度、信息共享等提供了技术支撑,有效提高了城市疫情的防控能力,保障了城市的安全和韧性,建成了城市精细化的管理。
今后这套系统还将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一步提升上海在安全生产、防台防汛和其他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组织能力,以及在城市日常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检测管理能力,多措并举,努力将上海建设成为生态、韧性的智慧城市。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