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跨省医疗合作创新典范”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发挥“头雁”作用
-复旦中山医院打造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标杆,让市民在家门口即可享有国家顶级医疗资源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兼复旦中山厦门医院院长樊嘉在厦门为市民看诊。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顾建英在厦义诊。
▲近30名上海名医常态化开设远程门诊。
▲王春生教授(左一)带领团队实施福建省首例微创主动脉瓣Trifecta生物瓣置换术。
日前,国家四部委联合印发《“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特别提到要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让其发挥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头雁”作用,使群众急危重症、疑难病症基本在省域内得到解决。《方案》发布后,区域医疗中心在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方面发挥的示范引领作用,又一次引发强烈关注。去年10月全国首批首家揭牌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被誉为“全国跨省医疗合作创新典范”的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再一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近日在北京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该院更是被国家发改委和国家卫健委相关领导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典型,数次提及其创新模式和显著成绩。
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我国深入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布局。厦门市委、市政府勇立先行先试潮头,携手国家医疗队“排头兵”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通过同质化、全运营的管理模式,三年多辛勤耕耘,将复旦中山厦门医院打造成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标杆典范。医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顾建英表示,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秉持为民初心,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发展深度融合,并把党史学习教育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切实为民办实事、解难题,让百姓不出省就能看好病、好看病,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市校合作先行先试
创新“同质化”管理,坚守“复旦中山标准”
厦门自改革开放以来,整体呈快速发展状态,但优质医疗资源仍相对不足。以往,每年有大量患者辗转奔波至上海等地大医院看病。作为我国医界翘楚,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是福建群众跨省求医的热门之选。
为更好地满足群众医疗服务需求,2014年8月,厦门市政府和复旦大学签署协议,共建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医院于2017年8月20日试运行,由厦门市政府全额投资,上海总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全面运营管理。市校密切合作,推动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建设发展驶入快车道。
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对厦门医院实行一体化垂直管理,行政架构、医疗质量管理、人才培养及管理、信息管理等全面“同质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复旦中山厦门模式。
正因为“同质化”的创新模式,“复旦中山”品牌得以异地生根,复旦中山厦门医院才能坚守“复旦中山标准”。这其中,“人才同质化”尤为突出。上海总部派出120多名各学科资深专家、骨干常驻厦门医院;高年资主治医生组建医疗队,分批赴厦参与学科建设;数十位“双主任”、名医工作室专家成员每周轮流到厦看诊、手术、教学查房等;包括厦门医院招录的医务人员,也都打上了“复旦中山”的烙印,均需在总部接受规范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而且,两地推行临床“双主任”制和行政“垂直管理”,即上海总部各科室主任兼任厦门医院科室主任,总部行政职能部门负责人是厦门医院相应职能部门的第一负责人,无论是医疗水平、诊疗规范,还是工作流程、应急预案等医院核心管理,都保持着“复旦中山标准”。
引领区域医疗服务水平提升
50余项技术填补空白,医疗协作辐射厦门及周边地区
政府重视,总部给力,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先行先试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成果斐然。
目前,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开设40余个临床医技科室,提前开放床位550张,依托上海总部优势学科,打造“内镜诊疗”“介入手术”“危急重症”三大诊疗平台,重点开展心血管、肺、肝、胃、肠、肾等重要脏器疾病的诊治,目前医院已获批成立厦门市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开展肿瘤精准诊断和治疗。而且,上海总部成熟的多学科诊疗(MDT)模式更是落地厦门常态化开展,为当地患者提供个体化、全方位的“一站式”精准诊疗服务。
针对厦门本地需求,该院获批成立12个名医工作室,均已高效运转,且不断问鼎“塔尖”技术。开业第二年,该院CMI值(即国际公认的代表医院诊疗病例的技术难度及收治疑难重症的能力指标)就已跻身全国第73名。三年多来,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各学科完成三四级高难手术占比70%以上,其中心外、胸外、血管外科等优势科室高难度手术占比超过95%。
数据显示,总部百余项新技术落地厦门,50余项技术填补了厦门乃至福建地区医疗领域空白,如经导管二尖瓣“环中瓣”置换术、冠脉介入治疗中的逆向导丝技术、消化道巨大肿瘤内镜下切除术等。换句话说,该院已成功“复刻”全国顶尖大三甲医院的水平,初步实现了“精准提升本地医疗水平”“解决患者异地求医之难”的办院初衷。
同时,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明显提升。该院与闽西南地区20余家医院联合发起成立“沪闽心脏大血管联盟”,并与厦门市第三医院、海沧区卫健局及龙海市第一医院等签署“医疗技术协作协议”,促进优质区域医疗资源下沉,从厦门延伸到周边区域,更好更广地辐射基层百姓。此外,医院还牵头成立了厦门市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分会,并获批为厦门市质控中心肾病、糖尿病2个专业的主任委员单位,医院专家目前担任福建省及厦门市专业学会副主任委员及以上级别的学术任职共10人,在专业领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与日俱增,也带动了当地医疗学术水平的快速提升。
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信赖“家门口的上海医院”,不出福建就能看好病
33岁的张先生腹痛查出8cm肝脏肿瘤,肿瘤疑似破裂出血。由于肿瘤巨大且压迫静脉,手术难度大,医生实施介入手术止血后,建议他前往大医院手术根除。
原打算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求医的张先生,得知复旦中山厦门医院与上海总部“同质化”管理,有百余名上海专家常驻,且著名肝外科专家樊嘉院士每周四开设远程视频门诊,于是赶往复旦中山厦门医院求治。通过远程视频门诊,樊嘉院士详细了解其病史,为其量身定制手术方案,并带领团队为患者完整切除巨大肝肿瘤。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找院士看病!免了舟车劳顿,医保报销也方便。”和张先生有着同样感慨的患者还有很多。这几年,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将“国家队”优质医疗资源与闽厦疾病谱紧密结合,精准补短板,让许多疑难重症患者“家门口”看病不再难。比如,福建消化性疾病患者较多,该院就建立了“大国工匠”周平红名医工作室;厦门血管外科医疗水平相较薄弱,该院就成立了符伟国名医工作室。
数据显示,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的患者群体已覆盖福建全省,其中40%的患者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地区,33%疑难危重患者来自厦门市外。这也意味着,不仅是本地患者,包括厦门周边地市的疑难危重患者,就医选择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复旦中山厦门医院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辐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逐渐成为百姓口中赞誉的“家门口的上海医院”。据悉,在2019年度、2020年度福建省出院患者满意度调查及厦门市患者满意度调查中,该院蝉联省、市三级公立综合医院首位。
院长声音
引领区域医疗技术发展
樊嘉(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复旦中山厦门医院院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作为输出医院,将深入探索机制创新,全力推进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持续把总部“复旦中山”的人才、技术、品牌及管理等引入厦门,重点推进专科建设,不断建设健全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学科体系,力争在5年内建成国家肿瘤医学中心分中心、放射与介入国家临床医学中心分中心。此外将加大分级诊疗区域覆盖度,助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全面提升区域疑难重症的精准诊疗水平,引领区域医疗技术发展,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