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左右的厦门,下雨天提着鞋子,蹚不过去的积水,是不少人的烦恼。厦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多雨是特色。如何让马路变干爽,让雨水得到很好的利用呢?
厦门市率先推行的海绵城市建设,让不少人找到了答案。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一年多以来,海沧区不断先行先试,力求把试点区打造成“可示范、可借鉴、可推广”的全国经验,先后有80多个批次的国家部委、专家学者、外地城市考察团来海沧指导、考察、学习。
《聚焦厦门生态文明建设亮点》系列报道,今日我们一起聚焦厦门海绵城市建设,看看这个“会呼吸”的“海绵体”如何让厦门“活”起来。
A、水安全
改为透水砖排洪更通畅
市民林女士在翁角路附近上班,她说,每逢下雨,人行道上都积满了水,很难行走。
人行道不透水,是很多城市硬体建设中所忽视的小细节。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在保留原有生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进行修复,修复不了的再进行改造。
海沧翁角路的改造正是一个例子。“翁角路地段多年来自然形成了生态排水沟,具有很强的渗透能力。”厦门市市政园林局副局长张剑鸣说。
张剑鸣表示,在对翁角路地段的改造中,他们保留了原有的生态排水沟,把排水沟周围原来不透水的青砖石瓦人行道改为透水砖的自行车道,把路边杂乱无章的树林改为了精致的雨水花园群。“下雨时,水从透水砖流入地下,汇集到生态排水沟里,不仅解决了水的行泄通道,还能帮助雨水自然净化,更重要的是具有一定的调蓄和滞纳的能力。”张剑鸣说,水安全了,洪涝也就减轻了。
B、水环境
导地表径流减水质污染
站在人行道上,疾驰而过的车辆溅起一身的雨水;从排水沟散发出的阵阵恶臭让人作呕……类似的场景,在雨天常常上演。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对增强机动车道排水能力,减少恶臭、净化地表做出了新的探索。海沧区新景路被列为首批改造试点,于去年十月动工。张剑鸣告诉记者,新景路的改造中,他们沿着路缘石,每隔一段开一个流水口,并将绿化带加宽至2.5米,做成下凹绿地,种上耐浸的植物。下雨时,路面上的积水会顺着开口流到绿化带的浅沟里来,以此减轻地表的流水压力。积水经过浅沟的沉泥、截污等作用分流至植物根部。污染物通过植物的净化,减少了对环境和水质的污染。
路面不会有积水了,人行道也采用透水砖,雨水通过预留口等流到绿化带里,马路干净了、雨水干净了,空气也变好了,一个“海绵体”解决了多重需求。
C、水资源
代替自来水灌溉用雨水
一走进海沧新阳医院,绿化水龙头喷洒出的水浇灌在绿地上,滋润了饱受烈日烘烤的花草树木。不过,令人赞叹的是,这些绿化灌溉用水竟然是雨水。太阳高照,竟然有雨水?这是怎么回事呢?
海沧城建集团土地开发公司项目负责人陈振期为记者揭开了谜团,原来,新阳医院在海绵城市的改造中,把原来停车场的地面全部改为硅砂砖,并在绿化带的地底下装了一个160立方米的地下蓄水池。“每逢下雨,雨水通过硅砂砖流入蓄水池中,水被收集起来后,通过净化装置和管道连接,等到晴天时,用来浇灌植物和洗车。”陈振期说,除浇灌植物外,雨水还能通过管道连接到医院厕所,用来冲洗厕所。这个地下蓄水池犹如一块“大海绵”,下雨时把水吸收进去,晴天时再把水释放出来,不仅节省了水资源,还使雨水得到了充分的循环利用。
D、水监测
互联网监控市民可互动
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进程中,厦门的一系列创新举措也给整个改造过程不断“造血”。
在海沧区的智慧海绵城市一体化管控平台上,实现了对全区66个监测点的水质、水位、水量、初期雨水、土壤下渗率、土壤重金属含量等指标进行监测,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也可以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考核、评价指标。这在全国所有试点城市中是绝无仅有的。截至目前,管控平台已经搜集到2万多组数据。
除了互联网、大数据的结合外,海绵城市建设后期,市民也能够通过手机APP参与到海绵城市的评价中来。华侨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苑宝玲告诉记者,等到城市“海绵体”建设完成后,他们会把所有监测点的数据传输到手机APP上,推送给市民,让大家从感官和舒适度上来评价海绵城市的建设效果。此外,一旦下大雨,哪个地方发生积水了,市民也能通过客户端第一时间告知终端,维修人员就能立刻赶赴过去。“海绵城市是为方便市民而改造的,市民满意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海绵城市建成了臭海绵,那宁愿不建。”
【走转改手记】
“海绵体”建设找准方法是关键
厦门水资源缺乏问题突出,而“逢雨必看海”成为不少市民调侃路面积水的一句玩笑。去年开始,厦门市大力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在海沧、翔安等地率先展开试点,此次深入一线采访后,我们对“海绵体”的创新和建设成效感到震撼。
海绵城市的建设不是为了建设“海绵体”而建设,而是在已经建设好的城市基础上,加以结合;不是原本好好的路,把它挖开重新装修,什么样的路段需要什么样的“海绵体”建设,找准方法是关键。
针对“海绵体”的建设,海沧区副区长廖凡表示,首先是理念的转变。在路缘石开口、在地下装蓄水池等,都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理念转变后的创新,是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造。一个城市温不温馨,也许就在一条人行道的距离。美丽厦门建设要坚持以生态为本、自然循环,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达到新共识、新境界。
采访结束时,我们得知,在海沧第二实验小学里,学校已经有意识地将海绵城市纳入校本课程中,从孩子抓起,改变他们的理念和想法。虽然目前还在摸索当中,但这让我们看到了生态文明的厦门正逐渐走向成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