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了那么多年,楼市崩盘论今年又甚嚣尘上,被各路楼市大仙竞相念叨:有人说中国楼市的未来是日本模式,有的说是俄罗斯模式,也有人说是次贷危机时的美国(房价的暴跌,将引发金融系统的崩盘)…
可是,对金融系统安全最有发言权的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6》已明确指出,再没有比房地产更安全的金融资产了!
房地产不仅是目前各大商业银行最为安全的信贷资产,而且即使整个金融体系的不良贷款率整体提高700%,GDP增速降至4%,银行的理财产品余额损失超过30%,个人房贷的不良率也只增加10%。
可以看出,目前个人购房贷款的金融体系,远比次贷危机时的美国健康。虽然有人夸大了首付贷的作用,把比例非常小的首付贷,作为推高房价的“罪魁祸首”,并危言耸听地说,房地产场外贷款资金将是压垮楼市的最后一根“稻草”。但从今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市场的市场表现看,房价的崩盘并未发生。原因,就是所谓的楼市“场外配资”只是极少数的现象。但这个谣言却危害巨大,让很多购房者踏空了买房的最佳机会。
房地产不良贷款率只有平均水平的1/4
从中国金融稳定报告获知,2015年底银行业资产负债规模保持增长,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水平继续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99.35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7.01万亿元,增长15.7%,增速同比上升1.81个百分点;负债总额184.14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4.12万亿元,增长15.1%,增速同比上升1.73个百分点。
最后的结论是银行业整体资本充足率稳中有升,信用风险总体可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3.45%,同比上升0.27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
2015年,受经济增长放缓、外部需求萎缩、企业经营困难等多重因素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持续反弹。截至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96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94%。
而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1 042.73亿元,不良率为0.5%,部分地区房地产贷款不良率已有所上升。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余额20.97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1.57%,比上年末下降0.48个百分点。
2015年年底,人民银行开展的2016年度大中型商业银行压力测试,对商业银行在不利冲击下的稳健性进行评估。
结果显示,银行体系对信用风险的抗击冲击能力较强,总体运行平稳。我国银行体系对宏观经济冲击的缓释能力较强、总体运行较为稳健。
根据7个重点领域风险敞口测试结果,表外业务、银行表内外理财和长三角地区贷款风险应当关注。而房地产贷款不良率增加处于较低水平,整体风险可控。
综合以上信息,得出的结论是,银行不缺钱,房地产不良贷款率相对还是处于较低水平。
银行贷款需要做一系列的风险评估,审核企业的经营状况、信誉、经营项目是不是有可行性,确保资金的安全并能够收回。
而具备资金回报并能保证资金安全的房地产在在众多行业脱颖而出,成为受银行欢迎的放贷对象。
权威的金融数据理性的告诉市场房地产很安全,泡沫破裂以及崩盘论也就不攻自破了。
骗银行贷款容易?
这又是不了解情况的人胡说八道!
从2015年四季度开发商建设活动开始回暖,今年上半年继续加速。据了解,融资渠道上,多数开发商仍主要依靠银行贷款,银行按揭贷款大幅放松。
坊间有说法,只要虚编收入,做高房价,就可以从银行骗到大量房贷。楼市空军们纷纷信以为真,并把这个传说,当作高房价必然崩盘的重要依据!
可事实是,想从银行拿到贷款不容易。
银行不仅仅会看房屋的交易合同来确定贷款数额,还会请估价部门估价,房屋的成交价格是否严重高于市场水平。如果确认成交价过高,就会降低贷款金额。
同时,银行会严查个人和家庭的收入,不仅要求有单位开具的收入证明,还要求提供至少一年的个人工资卡的银行流水,同时还会根据个人所得税的纳税单、社保证明等查证个人收入。
即使个人的收入已经足够偿还贷款,也会要求其他家庭成员作为参贷人。这些手续都是为了保障一旦个人因为各种意外失去还款能力时,其他的家庭成员有能力代为偿还。
2015年-2016年央行降息降准一览
时间
政策
2015年2月4日
降准0.5个百分点
2015年3月1日
降息0.25个百分点
2015年4月20日
降准1个百分点
2015年5月11日
对称降息0.25个百分点
2015年6月28日
降息0.25个百分点,定向降准0.5个百分点
2015年8月26日
降息0.25个百分点,降准0.25个百分点
2015年10月24日
降息0.25个百分点,降准0.5个百分点
2016年3月1日
降准0.5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5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53681亿元,同比增长16.8%。其中,国内贷款8945亿元,增长2.3%。在商品房销售高速增长的带动下,房地产去库存效果初显,今年商品房待售面积逐月减少。可以说,现在是有史开发商资金最充裕的时间。
开发商手上的钱可谓达到了史上最多,房贷又是银行体系中最为安全的贷款,不知道持楼市崩盘论的论调究竟从何而来?
最新评论